内容摘要:弘扬法治精神推进依法治国教案
篇一:弘扬法治精神推进依法治国教案篇二:弘扬法治精神推进依法治国教案
如文档对你有用,请下载支持!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教案
教学内容:课本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纪律,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2.、法律的特点、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3、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4、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
5、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
6、理解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意义;
7、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纪律和法律的有关知识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过程:
一、教师板书课题: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1分钟)
二、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自己看学习目标(2分钟)
三、先学:(时间:10-15分钟)
教师在学生自学期间不要打扰学生的学习确保学生能充分的自学,自学中先学简单容易的,对于有疑问的做出标记但对学习不认真的学生可以提醒督促
学生认真看课本72页-82页的内容,根据下列学习引导自学(时间:10-15分钟)
学习指导
1、纪律是为了维护()利益,保证我们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而要求一定()共同遵守的()。
2、纪律和自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离不开严明的()。另一方面,()是对()的保障。
3、()是维护我们正常生活秩序的重要保证。4、法律有哪4个显著的特征()()()()5.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法律和纪律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两者都要求人们遵守,但违纪()违法,而违法()违纪,两者是有区别的。两者的()不同,()不同,()不同。
6.法律的作用()
7、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由()制定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体现()的根本利益,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工具
8、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思想上高度认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青少年要树立()的意识.
积极学习(),把遵纪守法转化为自觉的实际行动
9、依法治国的基本概念
(1)治国的两种基本方式:()治与()治。
如文档对你有用,请下载支持!
(2)法治与人治的区别:)法治:();
人治:()。
(3)什么是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管理(),管理()。
(4)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坚持()、()、()、(),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10、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依法治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治国方略,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之一。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党的领导。树立和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关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关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要包括:
()()11、中职生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1)认真学习(),不断增强();(2)积极宣传();
(3)敢于同()作斗争。
四、后教(5分钟左右)
学生自学结束后提问问学生对于有疑问,不确定的知识点给予讲解,统一答案关注5、8、9小知识点。
五、当堂训练(20分钟左右)
先出示当堂训练题目,学生逐大题完成后教师出示正确答案,教师点名学生对于做错的题目分析达到能找出错因并积极改正的目的。
一、单项选择
1.关于纪律和自由的关系,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自由是在纪律约束下的自由
B.只要不违反纪律,每个人都会获得充分的自由
C.纪律是对自由的保障
D.纪律和自由是对立的,不能统一
2、下列对纪律说法不正确的是()
A、纪律有助于维护我们正常生活秩序
B、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应该有纪律约束
C、纪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D、纪律和自由是对立统一的3、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A、爱国爱企、明礼诚信B、遵纪守法、诚实信用
C、爱岗敬业、诚实守信D、爱国守法、明礼诚信
4、职业道德的核心是()
A、为人民服务B、顾客是上帝
C、爱岗敬业D、公私兼顾
5、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
A、依法治国B、服务大局
如文档对你有用,请下载支持!
C、公平正义D、党的领导
6、一行人在过路口时遇到红灯,看到近处没有车辆便径直通过。他这样做是()。
A.节省时间之举B.聪明灵活之举
C.可供学习之举D.不遵守交通规则之举
7、“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不包括()。
A.在社会生活中,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B.法律规定每个人享有的权利是平等的C.法律规定每个人的义务是平等的D.违反了法律规定,法律对每个人的处罚是平等的8、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是()。
A.依法治国B.执法为民C.公平正义D.党的领导
9、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是
()
A.宪法为国家的根本大法
B.社会主义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权威和尊严
C.法律体系的完整D.道德与法律出于同等地位
10、关于依法治国,不正确的是()
A.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B.只是国家机关的事情,与青少年无关
C.依照宪法和法律管理国家
D.核心是以宪治国
二、多项选择题
1.法律的作用有
()
A.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纠纷或矛盾
B.约束人们的自由从而使社会有序
C.规范人们行为
D.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作用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包括
()
A.公民在制定法律上一律平等
B.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
C.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D.公民在执行法律上一律享有平等的权利
3、坚持________________是实行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A.有法可依B.执行必严C.有法必依D.违法必究
4、法律与纪律的区别是()。
A.制定主体不同B.适用范围不同
C.内容不同
D.实施主体不同
5、法律的规范作用表现为对人们行为的()。
A.指引B.评价C.预测D.强制
6、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除了依法治国外,还包括()。
A.执法为民B.公平正义C.服务大局D.党的领导
7、与纪律相比,法律的特征是()
A、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B、由国家制定和认可
C、内容具有广泛性D、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8、关于依法治国理解正确的是()
如文档对你有用,请下载支持!
A、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B、依法治国是党依据法律治理国家
C、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D、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以宪治国
三、判断是非题
1.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集体活动,而有集体活动就需要有纪律约束。()
2.要实现真正的自由就要摆脱纪律的束缚()
3.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执法为民,其根本保证是公平正义。
()
4、法律比纪律更加严谨,是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所以法律可以代替纪律。()
5、强调法治就会妨碍公民行使自由。()
6、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就意味着失去自由()
7、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树立靠国家的努力,公民个人无能为力()
8、依法治国离自己太远,是大人的事情,与中职学生无关()
9、不知者不为罪()
10、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是公平正义()
11、法治就是人治
()
12、我国的国体和政体是一样的()
四、解答题
1、法律的作用是什么?
2、什么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3、简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
五、论述题
谈谈你对“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理解
课堂小结(2分钟)
师生共同朗读《普法歌》进行课堂小结:
人人要学法,法律用处大。社会各行业,处处需要它。做人要守法,约束你我他。办事懂规则,生活秩序化。用法护自己,理直胆气大。法前人平等,靠法走天下。胸中有良法,歪斜全不怕。正气大发扬,利民利国家。
作业设计(1分钟)
1、学以致用
(1)
列出与自己的专业、学习、生活发生密切关系的法律,认识自己的法律素质现状,对提高自己法律素质制订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
(2)
收集身边的法律案例,理解司法公正的重要性。
2、作业布置
撰写“学法、守法、用法大家谈”演讲稿,参与演讲活动。
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必须以了解学生的学情为前提,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预习空间,在个人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课堂学习的目标才会明确,课堂才会实现更多的有效注意。
2、教学环节的过渡需要一定的技巧。在本节内容中“崇尚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精神”知识点与上下环节的衔接不够好。
3、因为施教环境和施教对象的不同,所使用的教学不可能适用所有的学生。课堂讨论应尽可能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教师应该更好地引导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确保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4、在作业布置和学以致用环节,可以设置更多的问题或设计更多的活动让学生完成,巩固强化本节内容。
篇三:弘扬法治精神推进依法治国教案
弘扬宪法精神主题班会教案(5篇)
第一篇:弘扬宪法精神
主题班会教案
弘扬宪法精神
主题班会教案
九年级一班
一、主
题:弘扬宪法精神
二、目
标:1.通过班会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完善学生的社会意识。
2.引起学生的现实关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助于学生自觉地提高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社会认识能力。
三、活动过程:1.班主任说明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意义。
甲:“12月4日”全国法制宣传日。
乙:学习法律是社会进步对个人的外在要求。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随着社会进步和法制建设的逐渐完善,人们的生活与法息息相关。学法、守法、用法成为社会的一种风尚,不懂法、不学法的人在现今社会将寸步难行无法立足,因此在学生中开展法制教育是社会对人的要求。法制精神是现代人的一种内在修养。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内在素质的内涵正在逐渐丰富。以前的学好语、数、英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现代人除了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之外还应该具有人文和法律精神。
甲:尊法守纪是每个社会公民的义务
乙:尊法守纪是保护每个人个人利益的保障。合为此我们开展主题为“弘扬宪法精神”的主题班会。2.《宪法》法律知识简介
班主任:《宪法》共四章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学生带领同学们学习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3.案例结合讨论法律案例
班主任:同学们,法律离我们并不遥远,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许许多多鲜活的事例,已然清楚地告诉我们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学法懂法用法是青少年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学们都14岁了,信大家都会判断是非对错,可是为什么又
有那么多的未成年人因为一时的糊涂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呢?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率有升没减,面对这个沉重的问题我们是不是应该去深思呢?
小结:由于法制观念淡薄,法盲现象严重到不知什么是违法犯罪的情况下触犯刑律的事也屡有发生,而因缺乏法律意识在自身受到侵害可以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时却不会保护吃哑巴亏的人也确有不少。所以我们青少年要学法知法和守法更要学会用法。
四、讨论
青少年犯罪原因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有很多,沉迷网络、盲目攀比、交友不慎、沾恶习、情感纠葛、模仿追风、骄纵溺爱、粗暴管教、流浪失控等。国家有关规定是:我国刑法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这一年龄段称为完全负刑事责任时期。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防火、爆炸、偷渡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这一年龄段成为相对负刑事责任时期。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一年龄段称为减轻刑事责任时期。不满十四周岁的人一律不负刑事责任。这一年龄段称为绝对无刑事责任时期。同时刑法还明文规定因不满十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五、活动总结:
不管一个人的知识多么丰富,一个人的家庭背景如何好,当他带上法盲的眼镜时,就容易走错路跨过法律的界线。让我们擦亮法律的镜片让他们与法同行吧。
六、心得与反思:共勉“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
第二篇:弘扬宪法精神班会(推荐)
“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主题班会
砬子河学校
四年级
活动目标:
1、通过这次班会活动,使学生了解各种法律法规,知道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权利和利益,同时教育学生懂得什么是犯罪,什么是
违法。
2、养成自觉遵守和维护法律,增强青少年同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斗争的意识,培养他们运用法律的能力。活动时间:
2015年12月3日班会课
活动主题: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中国
活动过程:
一、班主任讲话:亲爱的同学们,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在一天天的发生着改变,我们身边也随之出现了行行色色的不同群体或个人,并且他们的行为有时会侵犯到我们的权利,如果我们不懂法我们也可能侵犯到他们的权利,为了增强我们的法律意识,培养遵纪守法的能力,为此我们准备了这次以“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中国”为主题的班会,在这次班会上我们将通过各种形式来了解掌握法律法规常识,从而使我们自觉遵守法律法规,预祝班会圆满成功!
二、你对法律知多少:
1、说出你所知道的有关青少年的法律法规的名称。
《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请你举例说说哪些是未成年人不能做的事情
旷课、夜不归宿,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观看、收
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携带管制刀具等等。
3、法律知识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宪法的资料。
4、首先,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法律知识竟答,法律知识竟答分必答和小组抢答两部分,必答题20分;抢答题答对10分,答错扣10分,最后看哪个小队得分最
多就是优胜小队。
必答题:(略)抢答题:(略)
师:通过刚才的知识竞答,可以看出同学们善于动脑,积极思考,不仅懂得了法律对我们每个的意义,而且掌握了许多法律常识,下面请大家来断案:父母不让孩子上学违法吗?
案例:村民赵某家有一子一女,均
达到法定入学年龄。但赵某有
重男轻女思想,仅让其九岁的儿子上学,其女儿则被留在家里帮助干活。村委会干部多次劝说赵某将女儿送到学校去读书,均被赵某以自家的事不用他人来管而拒绝。
1、你认为赵某的做法是否违法?应该怎么解决呢?
2、对于这个案例你想说些什么?
三、制作法制手抄报
请大家做一张美丽的法制宣传手抄报,做好后择优展示。
四、总结
同学们,老师首先祝贺你们班会开得如此成功,通过这次班会,我们进一步认识了法律法规的意义,愿我们从小树立法律意识,让法意永远与你相随,让幸福快乐永远与你相伴!
五、班主任宣布:“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中国”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第三篇:“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制校园”主题班会教案
“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制校园”主题班会教案
高三(6)班
一、活动主题
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制校园
二、活动目标
1.通过班会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完善学生的社任意识。
2.引起学生的现实关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助于学生自觉地提高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社会认识能力。
三、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活动过程:
环节
一、什么是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通常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重要内容,有的还规定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以及统治阶级认为重要的其他制度,涉及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环节
二、12月4日国家宪法日的由来
事实上,设立“国家宪法日”是法律界由来已久的呼声。12月4日是中国的“全国法制宣传日”。之所以确定这一天为“全国法制宣传日”,是因为中国现行的宪法在1982年12月4日正式实施。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的要求,全国人大便拟以立法形式设立“国家宪法日”
四中全会公报提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宪法的生命力和权威也在于实施。“宪法不是为了印在纸上、挂在墙上给人看的,但是多年来,宪法的实施和保障是不完备的。”
在不少人的头脑中有一种观念,认为刑法、民法是比较严厉的法律,违反这些法律要受到制裁。但宪法好像是很“宽容”的,违反宪法可以不追究法律责任。这种“违法可怕,违宪不可怕”的观念相当普遍。其实,违宪,是最严重的违法。“这首先是由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决定的。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凌驾于所有法律之上,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从内容上来讲,宪法是人民权利宪章,最大程度集中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意志、追求和信念,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环节
三、国家宪法日设立的重大意义
设立“国家宪法日”,是一个重要的仪式,传递的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理念。
设立国家宪法日,不仅是增加一个纪念日,更要使这一天成为全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形成举国上下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社会氛围。
设立国家宪法日,也是让宪法思维内化于所有国家公职人员心中。权力属于人民,权力服从宪法。公职人员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凌驾于人民之上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环节
四、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
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决定指出,为了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一次会议作出这一决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分别在1988年、1993年、1999年、2002年对现行宪法作过四次修改。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强调要加强宪法实施,提出将每年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
环节
五、为什么要建立宪法宣誓制度
全会决定提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这是世界上大多数有成文宪法的国家所采取的一种制度。在142个有成文宪法的国家中,规定相关国家公职人员必须宣誓拥护或效忠宪法的有97个。关于宪法宣誓的主体、内容、程序,各国做法不尽相同,一般都在有关人员开始履行职务之前或就职时举行宣誓。全会决定规定,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这样做,有利于彰显宪法权威,增强公职人员宪法观念,激励公职人员忠于和维护宪法,也有利于在全社会增强宪法意识、树立宪法权威。
环节
六、为什么要建立宪法宣誓制度
《决定》中提到: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向宪法宣誓,代表着宣誓人内心的认同,可约束宣誓官员的良心,同时宣誓也是公开的,是向公众表态,这是宣誓人向公众做出的承诺,“有个有形的和无形的约束。”
提高宪法权威,引入宣誓制度是很有必要的。同时,领导人宣誓是很重要的政治活动,在正式场合通过仪式化的活动营造出一种庄严感,能起到很好的引导遵守宪法和维护宪法的作用。
虽然宪法宣誓制度看起来只是一种形式,但却可以通过这种仪式化的程序,强化人民赋予的权力、对宪法和法律的敬畏之心,为社会
主义政治文明赋予一种崭新的时代形式。
环节
七、向宪法宣誓,代表宣誓人内心的承诺
《决定》中提到: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建立“国家宪法日”对维护宪法权威,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向外界昭示了执政党和政府重视宪法、捍卫宪法的决心。同时,也可以让全社会更加尊重宪法,认知或了解宪法,自觉遵守宪法。
“国家宪法日”的设立只是其中的一步,要使宪法真正落到实处,关键还在于系统缜密的宪法宣传和布置、领导干部要首先带头遵守宪法、实践中对违反宪法的行为要大力监督和揭露,同时还要在普法宣传中避免流于口号。
环节
八、班主任总结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教育和培养好青少年,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根本大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基础工程,是全党全社会共同的社会责任。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培养教育,为青少年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长。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近几年来,侵害校园的案件以及学生犯罪时有发生,严重破坏了学校正常的学习、教学秩序。我们一方面对侵害校园的犯罪要进行严厉的打击,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校园治安环境的整治工作,提高自我防卫能力。
第四篇:弘扬宪法精神班会计划
11药本弘扬宪法精神班会计划
一、主题:弘扬宪法精神,服务科学发展
二、目标:
1.通过班会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完善学生的社任意识。2.引起学生的现实关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助于学生自觉地提高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社会认识能力。
三、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开场导语说明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意义。甲“12?4”全国法制宣传日。乙学习法律是社会进步对个人的外在要求。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制建设的逐渐完善人们的生活与法息息相关。学法、守法、用法成为社会的一种风尚不懂法、不学法的人在现今社会将寸步难行无法立足因此在学生中开展法制教育是社会对人的要求。甲法制精神是现代人的一种内在修养。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内在素质的内涵正在逐渐丰富。以前的学好语、数、英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现代人除了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之外还应该具有人文和法律精神。甲尊法守纪是每个社会公民的义务乙尊法守纪是保护每个人个人利益的保障。合为此我们开展主题为“弘扬宪法精神服务科学发展”的主题班会。
二、《宪法》法律知识简介学生10人主持人《宪法》共四章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10名学生带领同学们学习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三、案例结合讨论法律案例
主持人同学们法律离我们并不遥远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许许多多鲜活的事例已然清楚地告诉我们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学法懂法用法是青少年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学们都20多岁了信大家都会判断是非对错可是为什么又有那么多的未成年人因为一时的糊涂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呢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率有升没减面对这个沉重的问题我们是不是应该去深思呢
小结由于法制观念淡薄法盲现象严重在不知什么是违法犯罪的情况下触犯刑律的事也屡有发生而因缺乏法律意识在自身受到侵害可以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时却不会保护吃哑巴亏的人也确有不少。所以我们青少年要学法知法和守法更要学会用法。
四、讨论
青少年犯罪原因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沉迷网络盲目攀比交友不慎沾恶习情感纠葛模仿追风骄纵溺爱粗暴管教流浪失控。国家的有关的规定我国刑法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这一年龄段称为完全负刑事责任时期。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防火、爆炸、偷渡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这一年龄段成为相对负刑事责任时期。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一年龄段称为减轻刑事责任时期。不满十四周岁的人一律不负刑事责任。这一年龄段称为绝对无刑事责任时期。同时刑法还明文规定因不满十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五、活动总结
不管一个人的知识多么丰富一个人的家庭背景如何好当他带上法盲的眼镜时就容易走错路跨过法律的界线。让我们擦亮法律的镜片让他们与法同行吧。
五、心得与反思:共勉“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
第五篇:“学习宪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主题班会——
“学习宪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主题班会——
法在身边——走好青春每一步
太和二中
王雅君
【活动背景】
做好法制宣传活动,举行“学习宪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主题班会,积极响应号召。【活动目的】
1.通过班会,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完善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2.引起学生的现实关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将校内法制教育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学生自觉地提高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社会认识能力。【活动方式】
班干部主持,师生共同参与,以讲解、朗诵、讨论、竞赛等形式展开。【活动要求】
注重人人参与,讲究活动秩序,联系实际。【主持人】
【活动地点】七年一班教室
【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开场导语,说明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意义。
甲:学习法律是社会进步对个人的外在要求。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制建设的逐渐完善,人们的生活与法息息相关。学法、守法、用法成为社会的一种风尚,不懂法、不学法的人在现今社会将寸步难行,无法立足,因此,在学生中开展法制教育是社会对人的要求。
乙:法制精神是现代人的一种内在修养。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内在素质的内涵正在逐渐丰富。以前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现代人除了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之外,还应该具有人文和法律精神。甲:尊法守纪是每个社会公民的义务,乙:尊法守纪是保护每个人个人利益的保障。
合:为此我们开展主题为“学习宪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的主题班会。
二、《宪法》法律知识简介(学生10人)主持人:《宪法》共四章: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
10名学生带领同学们学习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三、案例结合,讨论法律案例
主持人:同学们,法律离我们并不遥远,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许许多多鲜活的事例已然清楚地告诉我们,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学法,懂法,用法,是青少年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学们都有十七、八岁了,相信大家都会判断是非对错,可是,为什么又有那么多的未成年人因为一时的糊涂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呢?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率有升没减,面对这个沉重的问题,我们是不是应该去深思呢?
案例一:据《闽西日报》报道:2005年6月26日中午,某中学生林某因与同年级同学钟某发生矛盾后斗殴,当晚8时许钟某纠集同学挟持林某到校外一小巷内,将林某打倒在地。后来林某起身掏出水果刀,对其中的王某等人乱刺后逃离现场,王某被刺后经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11月17日,县法院以林某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林某有期
徒刑三年,缓刑四年。案例二:2010年12月11日上午7点20分左右,楚雄市紫溪中学高二1班学生小阳与同班同宿舍同学小磊在男生公寓401室因发生口角冲突,小阳用刀捅伤小磊,另一名同班同宿舍的同学小宇在劝架过程中也被小阳捅伤,之后小阳割腕自杀。当学校领导赶到现场将3名学生送往州医院救治时,小磊和小宇经抢救无效死亡,小阳在医院包扎后被公安机关控制。案例三:06年,一名19岁青年利用木马程序通过极复杂的手段,在三天内从一名网友的网上银行账户分16次盗走存款1.5万元。上午,黑龙江青年于龙因涉嫌犯有盗窃罪在朝阳法院受审。法庭上,于龙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不已,痛哭流涕。被带出法庭的一刻,他回过头向旁听席上早已泪流满面的母亲喊了一句:“妈,对不起。”于龙实施犯罪时刚满18岁。据于龙讲,他上初中的时候曾在一家电脑公司打工,从事电脑配件工作。被捕前于龙处于无业状态。
案例四:06年,15岁的小杰是一名网络游戏的玩家,有一天看到化名“白天使”的玩家,竟然有等级相当高的装备,让小杰好生羡慕,小杰和“白天使”聊了起来,发现“白天使”竟就在不远的网吧,突然心声歹念,打算带着一群朋友前去,胁迫“白天使”将装备交出来?为了网络装备,不少青少年宁愿以援交、诈骗、恐吓手段来得到宝物,类似这样的案例,已成社会隐忧。
案例五:16岁的少年胡某在合肥市一网吧里玩“用刀捅人”的暴力游戏时,由于技术欠佳,每次都被别人“捅”倒。坐在旁边的一同龄少年忍不住对胡某冷嘲热讽。在网络上“杀”红了眼的胡某当即火冒三丈,抽出随身携带的刀具捅向这位少年,致使其当场死亡。而胡某依旧深浸在暴力游戏中。
案例六:
谁应为未成年人夜不归宿负责任?晓雪今年17周岁。自今年5月份起,她在课余时间常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青年人混在一起,进行小的赌博,观看色情淫秽电影,甚至夜不归宿。叔叔得知此情況后告诉了晓雪父母,并劝说他们多管管孩子。可他们却说晓雪已经懂事,不会出问题的。无奈,叔叔又找到留宿晓雪的房屋主人李某交涉。李
某卻反唇相讥:“你侄女愿意住在这儿,叫我有什么办法,你家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请问,晓雪父母和房主李某的行为是否违法,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小结:由于法制观念淡薄,法盲现象严重,在不知什么是违法犯罪的情况下触犯刑律的事也屡有发生;而因缺乏法律意识,在自身受到侵害可以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时却不会保护,吃哑巴亏的人也确有不少。所以我们青少年要学法,知法和守法,更要学会用法。
四、讨论:青少年犯罪原因(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沉迷网络,盲目攀比,交友不慎,沾染恶习,情感纠葛,模仿追风,骄纵溺爱,粗暴管教,流浪失控。
国家的有关的规定:我国刑法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这一年龄段称为完全负刑事责任时期。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防火、爆炸、偷渡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这一年龄段成为相对负刑事责任时期。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一年龄段称为减轻刑事责任时期。不满十四周岁的人,一律不负刑事责任。这一年龄段称为绝对无刑事责任时期。同时刑法还明文规定,因不满十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五、学习青少年犯罪的十大征兆,杜绝犯罪。
1.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成绩无缘无故的下滑,不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考试时进行抄袭,对考试结果不以为然,留级也无所谓;
2.对事物的兴趣开始变化,劳动懒散,上课思想不集中,而对武打、言情和低级庸俗甚至黄色的录像、书刊和光盘甚感兴趣;
3.经常迟到、早退、旷课,厌恶学校生活,这种孩子如果与校外的不法分子或无业人员有了联系,就会越来越不愿意回家;
4.心理方面有变化,如精神恍惚,情绪波动,举止反常,心神不定,东张西望;
5.对教师和家长的关心帮助表示反感,甚至怀有敌意,恶语顶撞,有时给教育者出难题,看笑话;
6.对遵守纪律、要求进步的学生进行讽刺、挖苦和打击,同情和包庇甚至效仿有劣迹或不法行为的人,把反社会的人格或行为当作是“勇敢”的表现;
7.原本养成的生活规律出现变化,如从早起变成睡懒觉,从注意卫生变为邋里邋遢、不修边幅甚至肮脏,或一反常态地特别喜欢梳妆打扮;
8.道德品质起了变化,如从诚实变成爱撒谎,爱说空话、大话、假话,从谦虚变成傲慢,从斯文变成野蛮,喜欢逞能,从文明礼貌变成口吐秽言、动作粗野,或在家长、老师面前循规蹈矩,而背后却胡作非为;
9.结交不三不四的人,或与校外的流失生和有前科的人结交,或拉帮结伙聚在一起甩扑克打麻将,或三五成群出入公共场所,惹是生非,遇事便大打出手,惟恐天下不乱;10.过分追求物质享受,染上了一些成年人的不良行为习惯,如抽烟喝酒等。
六、法律知识抢答
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法律知识竟答,法律知识竟答分抽签必答和小组抢答两部分,必答题20分(每组抽5题);抢答题答对10分,答错扣10分,最后看哪个小队得分最多就是优胜小队。知识竞赛题目由法律知识中抽取。必答题:
共20问(略);抢答题:
共14问(略)
七、活动总结:
不管一个人的知识多么丰富,一个人的家庭背景如何好,当他带上法盲的眼镜时,就容易走错路,跨过法律的界线。让我们擦亮法律的镜片,让他们与法同行吧。共勉:“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佛教中有个故事,说一日佛祖闲坐于花园的井边向下望去,看到无数生前作恶多端的人正因自己的邪恶而饱受地狱之火的煎熬。此时,一个江洋大盗透过地狱之火看到了慈悲的佛祖,立刻向佛祖高声呼救。佛祖以他睿智的目光看到此盗生前虽然杀人越货,无恶不作,但是,有一次走路正要踩到一只小蜘蛛时,却突生恻隐之心,移开脚步使其得以存活,成了一生中罕见的善业。佛祖决定用那小蜘蛛的力量来救他脱离苦海。一根蛛丝从井口垂了下去,那大盗发现了,并立
刻抓住游丝向上爬去。不想其他备受煎熬的恶人们看到了也蜂拥上来抓住了游丝,任凭大盗恶声大骂,他们仍然拼命地向上爬。大盗怕游丝不堪重负,毁了自己脱离苦海的惟一希望,便抽刀将身下的游丝砍断,结果,本来攀很多人都安然无恙的蜘蛛丝却突然崩断,大盗也因抛弃了心中最后的怜悯,而重新跌入万劫不复的地狱。这个故事至少告诉我们:很小的善,可以拯救很多人的生命;很小的恶可以毁了一个人最大的希望。
篇四:弘扬法治精神推进依法治国教案篇五:弘扬法治精神推进依法治国教案
篇六:弘扬法治精神推进依法治国教案篇七:弘扬法治精神推进依法治国教案
篇七:弘扬法治精神推进依法治国教案
弘扬法治精神
建设法治国家
——增强规则意识教学设计
执教者——饶彬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人的行为要受到自然规律社会规则的制约。了解规则的保护和约束作用。正确认识和理解纪律与法律,并了解纪律与法律的异同。认清职业活动中违背规则的危害,知道遵守规则要克服不良心理,涵养高尚道德。
2.过程与方法:
要求能够理解法律的意义和作用,自觉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在可能违规时调整好自己的不良心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严守规矩的意义,增强规则意识、树立法律意识、培养遵纪守法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培养法律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纪律与法律的异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探究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归纳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如果我们学校如果没有纪律和规则制度,老师想来上课就来上课,学生想听课就听课,每个同学在课堂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我们的校园秩序和教学秩序会怎么样呢
目的:引出学生回答,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规矩、没有规则是行不通的。
【新课内容】
(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课的第一部分
一、增强规则意识(板书)
规则与秩序(课件中体现)
1、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阅读书中的第一个案例故事,教师展示多媒体上的问题,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1)缰绳在驭马中起什么作用
(2)课堂纪律在保证教学效果上有什么作用
2、通过本案例,引出当今社会必须讲规则与秩序。无论我们在哪个单位工作学习或是做什么事情,都要讲规则与秩序。我们具体看下我们第一部分要学习的内容。
3、学习本章节内容。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阅读课文分组讨论解决问题。
(1)规则受哪几方面的制约
(2)规则的作用
4、教师归纳总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团队有章程,单位有纪律,社会有道德。这些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
(二)
一个团队要有铁的纪律,一个国家的安定团结要有强有力的法律做保障,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二部分
纪律与法律(出示多媒体)
1、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中的问题,学生根据问题来自主学习本章节内容,并回答问题。
(1)什么是纪律
(2)怎样理解纪律
(3)法律规则的特点
教师讲解。
2、根据本章节所学的内容学习本章节案例故事。学生阅读案例,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并回答问题。
(1)本案中,港务处依据什么对王某作出停职检查的处理
(2)法院依据什么裁决这一劳动纠纷
(3)纪律与法律的异同
3、教师总结并重点讲解,纪律与法律的异同。
(三)
我们同学既然学习了纪律与法律的知识,就应该从现在开始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我们如何做呢就是我们第三部分所要学的内容。做遵纪守法的人(出示多媒体)
1、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出示问题,学生阅读案例故事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并回答问题。
(1)这些血淋淋的事实是如何造成的怎样才能避免
(2)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出案例中悲剧的发生,是因为没有遵守工作纪律。
2、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呢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中的问题,学生根据问题学习本课内容。
(1)职业活动中不遵守规则的危害
(2)我们在职业活动中应该怎样避免危害的发生
(3)避免违纪、违法我们应该怎样做
3、解决本章节中的第二个案例故事,教师出示案例,学生讨论、解答问题。
(1)下列行为存在什么心理违反了什么规则
教师总结:要克服不良心理的驱动,避免违规,就要注意克服各种不良的心理。
【总结】
1、规则与秩序
平时要养成遵守规则和秩序的文明人。
2、纪律与法律
要知道纪律与法律的异同。
3、做遵纪守法的人
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
【课后作业】
抄写69页链接
导致青少年违规的心理择要摘录。
板书设计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一、增强规则意识
自然规律
规则与秩序
做
社会规则
遵
纪律
社会组织
违法受处罚
纪
(他律)
守
规范行为
法
(共性)
法律
国家制定内在约束力(自律)
的人
篇八:弘扬法治精神推进依法治国教案篇九:弘扬法治精神推进依法治国教案篇十:弘扬法治精神推进依法治国教案
篇十:弘扬法治精神推进依法治国教案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2、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
第一篇: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2、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
第六课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二、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
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2)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
3)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
4)理解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意义;2.情感态度观念
遵纪守法,崇尚法治;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
3.运用
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1)什么是依法治国
法治与人治是两种不同的治理国家方式。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那么,什么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有哪些基本要求?只有了解和学习了这些基本知识,才能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才能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性。
2)怎样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可以为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奠定基础,可以为公民同特权现象作斗争提供法律武器,可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但指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而且包括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充分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更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2.教学难点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怎样依法治国?教材给出了六条基本要求。从立法、执法、监督等方面指出了依法治国的途径。对于中职生来说这些要求抽象性、理论性强,难于理解。帮助学生建立起关于“依法治国”的感性认识存在一定难度。突破此难点的方法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举一些具体事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总结,从而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3.结构线索
教材从宪法修正案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国家根本治国方略入手,指出了什么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有哪些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在理解依法治国的前提下,引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树立和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意识,增强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是本节内容的最后落脚点,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离不开国家和个人的努力。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处于中职的起步阶段,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但激发兴趣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教学中穿插一些案例,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性认识。中职学生社会经验与知识水平方面的欠缺,会影响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另外,中职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教学中一旦出现详密之处,他们往往会分散精力,而对于感兴趣的内容能保持较高的注意力,并能积极参与。就本节内容而言,依法治国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讲授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课型:新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思考问题:对于普通民众来讲,“人治和法治”分别意味着什么
呢?
二、新课教授:1.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列举案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案例1:菲律宾总统鼓励民众击毙毒贩6万人自首保命.案例2:特朗普颁布移民禁令后,引发了各地大规模抗议行动。该移民禁令随后遭到美国一家联邦法院的否决。
1)依法治国的基本概念
①治国的两种基本方式:法治与人治;
②法治与人治的区别:法律与制度,个人意志;
③什么是依法治国?
定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
思考问题:怎样做到依法治国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过渡到下一内容)
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依法治国中的“法”指的是法律与制度。依法治国离不开法律,依法治国是依照法律与制度治理国家。请学生回答问题,加深理解,引出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16字方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新的16字方针,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了新阶段。
新16字方针确立了我国依法治国新阶段的四大目标2.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依法治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治国方略,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之一。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树立和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关系依法治国
基本方略的实施,关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本知识点可略讲)
树立和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2)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意识
图片:一元钱的官司到底值不值?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3)增强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
案例1:曹操“割发代首”
案例2: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至少已有147名省部级及以上官员被调查。
思考问题①:结合材料,怎样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思考问题②:结合材料,说明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性?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要包括:
①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
要求所有公民都必须平等地遵守法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②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任何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受到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可以为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奠定基础,可以为我国公民同特权现象作斗争提供法律武器,可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3.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案例分析:
2005年10月10日,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中华路上的白领大厦门前,一位农民工举着一块牌子,上面一行大字“急卖判决书”,下面一行稍小的字“653万元急卖550万元”。据媒体报道,这笔款子是开发商拖欠承建公司的工程款,法院判决后一直未能得到执行,承建公司因此无法向建筑农民工们兑现工资,无奈之下农民工们打算自己亏出100万元换个现金救急。可是,与多数走此下策的债权人一样,他们至今尚未寻到买主。其实,公开叫卖(贱卖)判决书已经不算什么新闻了。近几年来,由于“执行难”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百姓手持生效的法院判决书当街叫卖的现象屡见于报端。
思考问题①:案例中的法院判决久久不执行,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分析提示:损害法律公信力,损害法律尊严,法院判决成“白条”。思考问题②:你如何理解法律权威和尊严?
分析提示:社会主义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权威和尊严。法律权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严、力量和威信。法律权威的树立主要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任何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的威严。
思考问题③:国家和公民个人如何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分析提示:此问题的回答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国家角度和个人角度,而个人角度又可以具体为中职生如何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1)国家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措施①: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思考问题:怎样落实?
分析提示:加强立法工作,严格执法,加强法制宣传,提高执政水平等;
措施②:消除损害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因素
包括:避免执法、司法腐败;避免冤假错案及不公正案件(佘祥林案)等
(可以通过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的方式学习本知识点)2)中职生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①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不断增强法律意识;
②积极宣传法律知识;
③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体验导行】1.学以致用
(1)列出与自己的专业、学习、生活发生密切关系的法律,认识自己的法律素质现状,对提高自己法律素质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
(2)收集身边的法律案例,理解司法公正的重要性。
三、巩固小结:
师生共同朗读《普法歌》进行课堂小结:
人人要学法,法律用处大。社会各行业,处处需要它。做人要守法,约束你我他。办事懂规则,生活秩序化。用法护自己,理直胆气大。法前人平等,靠法走天下。胸中有良法,歪斜全不怕。正气大发扬,利民利国家。
四、作业布臵:
1、《学习指导》P59-60.2、撰写“学法、守法、用法大家谈”演讲稿,参与演讲活动。
五、板书设计:
二、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
1.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1)依法治国的基本概念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2.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
2)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意识
3)增强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
3.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1)国家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2)中职生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六、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必须以了解学生的学情为前提,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预习空间,在个人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课堂学习的目标才会明确,课堂才会实现更多的有效注意。
2.教学环节的过渡需要一定的技巧。在本节内容中“崇尚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精神”知识点与上下环节的衔接不够好。
3.因为施教环境和施教对象的不同,所使用的教学不可能适用所有的学生。课堂讨论应尽可能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教师应该更好地引导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确保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4.在作业布臵和学以致用环节,可以设臵更多的问题或设计更多的活动让学生完成,巩固强化本节内容。
七、教学后记
第二篇:第六课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25-26)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课时教案
汽修、机电专业一
年级职业道德与法律
课程
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性认识。会影响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另外,中职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教学中一旦出现详密之处,他们往往会分散精力,而对于感兴趣的内容能保持较高的注意力,并能积极参与。就本节内容而言,依法治国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内容不能少于150个字)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列举案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案例1:
2009年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市发生严重暴力犯罪事件。
【创境激趣】
案例2:
39岁的湖北京山县雁门口镇人佘祥林在背负“杀妻”之名服刑11年后,2005年4月初终于被中断刑期重获自由,(因为“被杀”的妻
子张在玉又回到了家乡)并累计将获得70余万元国家赔偿。
【引思明理】
思考问题①:两个案例给你什么启示?
思考问题②:两个案例判罚的依据是什么?
思考问题③:冤案的发生是否意味着法律失去了它的效力?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看书本73页的依
定义:依法治国,法治国必须做到的六条内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容,并要求学生把74页依的基本方略,是广大人法治国基本要求用下划线
什么是依法治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划下来。国?
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
1.依法治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建设社会国的基本要求
济和文化事务,管理社是实行依法治国,1)依法治会事务。
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国的基本概念
案例:
2.崇尚社
从2003年至2007会主义法治理年,全国纪检司法机关念
共计查办领导干部滥用
依法治国职权、贪污受贿、腐化是中华人民共堕落、失职渎职等案件和国的治国方67万多件,涉嫌犯罪的略,同时也是社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会主义法治理员13929人,其中省部念的基本内容级高官35人,尤其是陈之一。
良宇、杜世成、郑筱萸
思考问题等高官严重腐败案件在①:结合材料,全国引起极大震动。这怎样理解法律组数字清楚地表明党和面前人人平国家反腐败的力度在加等?
大,任何腐败分子,无
思考问题论职位多高,②:结合材料,就严惩不怠,这充分体说明坚持法律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面前人人平等等。的重要性?
①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
②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1)列出与自己的专业、学习、生活发生密切关系的法律,认识自
【体验导行】
作业
布置
板书
设计
己的法律素质现状,对提高自己法律素质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2)收集身边的法律案例,理解司法公正的重要性。
撰写“学法、守法、用法大家谈”演讲稿,参与演讲活动。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授课教师:
第三篇:弘扬法治精神
维护法律尊严
弘扬法治精神
维护法律尊严
陈润儿
法治既是现代文明的基本标志,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法治湖南建设纲要》,注重用法治的眼光审
视发展中的问题,用法治的手段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取得了积极成效,获得了深刻启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顺应人民群众期待,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全面建设法治长沙,意义十分重大。首先,这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转变领导方式的有效途径。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封闭状态到开放状态,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面临着许多新的矛盾,要求我们依法来治理国家社会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其次,这是增创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提升竞争实力的必由之路。制度优势是一个地方发展的根本优势,长沙要在新的发展阶段,获得更多的优势,实现更快的发展,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加强法治建设、形成制度优势。第三,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民主与法治是辩证统一的,没有民主就没有法治的基础,没有法治就没有民主的保障。只有实现民主和法治的统一,使民主得到保障,法治得到进步,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公平正义。第四,这是大力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促进和谐稳定的根本之策。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的基本方式。社会管理必须依法管理,社会和谐需要法治引导。只有依法保障群众合法权益,依法处置各类违法行为,依法办好各项社会事务,社会管理才能不断完善,社会大局才能和谐稳定。
建设法治长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是上级交予我们的政治任务,是人民寄予我们的殷切期盼。
一、要坚定法治信仰,解决好“信法”的问题
法治信仰,是人们对法所表现出的忠诚意识、崇高追求、巨大热情和高度信任,它包含着社会对法治的理性推崇,寄托着公民对法治的理想情感。曾经有人讲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对法律的敬畏、奉行、信赖和推崇,构筑了法治信仰的基础,诠释了法治精神的内涵。首先,法治信仰是彰显人类文明的辉煌成果。人类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部法治的发展史。历史实践证明,法令兴则国治国兴,法令驰则国乱国衰。世界发展表明,人类步入现代社会,更加尊崇信仰法治。法治信仰不仅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和衡量标准,而且是法治国家的精神意蕴和心理基础。人类没有法治保障,就会没有标准和秩序;人类失去法治信仰,就会失去公平和正义。
只有依靠法治维系,我们才能维持经济社会秩序;牢固树立法治信仰,我们必将增添未来发展信心。其次,法治信仰是解决矛盾问题的重要法宝。当前,我们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时期,由于体制性、制度性和结构性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的问题,导致“信访不信法、信权不信法、信闹不信法”等现象的发生。这说明,我们的干部群众对于法治的认知和坚守,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依法办事,力量无穷;违法办事,寸步难行。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法治的力量和法律的手段,协调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关系,营造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明理、各方依法办事的良好法治环境。第三,法治信仰是引领社会风尚的鲜明旗帜。法治信仰不是对人类活动的思想统治,而是对社会文明的精神引领。作为重要的社会价值,法治已经升华为一种文明、表现为一种风尚,映射到不同领域、贯穿到各个方面。坚定法治信仰,就是要把法治精神贯穿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融入到精神领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日常行为。要积极推进法治从制度层面、工具层面向文化层面的演进,传播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使法治信仰深入到我们的内心世界,把法治精神转化为我们的自觉行动。
二、要增强法治观念,解决好“守法”的问题
建设法治社会,是我们的共同理想和不懈追求。要进一步强化法治观念、深化法治宣传、营造法治环境,形成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分析问题、自觉通过法制渠道反映问题、主动采取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良好氛围。一是要用法治的观念武装干部头脑。面对市场经济的法治需求、人民群众的法治愿望,我们各级领导干部作决策、抓工作,都必须掌握法律、依据法律、运用法律,经得起法律的检验、人民的评判。要带头学法、带头守法、带头用法,正确处理权与法、情与法、利与法的关系,努力做到心中有法、言必合法、行必依法,真正成为法律权威的坚定维护者、法律规章的模范遵守者、法治进程的自觉推动者。二是要让法治的观念根植群众内心。要坚持面向基层、贴近群众、服务社会,注重广泛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扎实推进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活动,把传授法律知识和
培养法治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律素养。要注重普法工作与法治实践密切结合,进一步提高执法机关、执法部门和法律服务组织的普法意识和普法水平,不断增强法治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感染力。三是要以法治的观念凝聚发展合力。法治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和谐稳定的基础条件。要坚持用法治的眼光审视发展问题、用法治的手段创新社会管理、用法治的方法维护大局稳定,做到依法规范经济秩序、增强市场主体的竞争力,依法调节利益关系、激发社会成员的创造力,依法保障改善民生、凝聚人民群众的向心力,浓厚共谋发展的氛围,保持率先发展的局面,提高科学发展的水平。
三、要推进法治建设,解决好“执法”的问题
执法是推进法治建设的重要环节,法治是实现执法公正的有效保障。要把法治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落实到行政执法活动的全过程,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首先,要始终坚持为民执法。执法为民既是党的工作宗旨的根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执法工作如果离开了人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承载人民的寄托,我们的执法才有目的和方向;只有依靠人民的力量,我们的执法才有保障和发展;只有得到人民的支持,我们的执法才有底气和动力。要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紧密结合执法工作的实际,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事事处处为群众着想,时时刻刻替群众解难,切实为人民用好权、执好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法为尊。其次,要始终坚持公正执法。法律的力量源于权威、源自公正。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公平正义永远是法治的呼唤,始终是人民的期盼。一个社会,公正的底线就在于“法”,公正的体现也在于“法”。只有公正执法,才能使权力得到规范、权益得到保障、秩序得到维护。要把公正执法作为价值追求、行为准则和崇高责任,不为权势所扰,不为利益所惑,不为人情所困,让人民群众从我们承办的每一起案件、处理的每一次纠纷、化解的每一个矛盾中,认知法律的公平和正义,感知法律的严谨与理性。第三,要始终坚持严格执法。要按照职权法定、依法行政、有效监督、高效便民的要求,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增强法律的约束力,提高政府的公信力。要不断改进执法方式,合理配置执法权限,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管理公示制、行政损害赔偿制、行政过错追究制,进一步明确执法主体,规范执法权责,提高执法水平,使我们的各项工作建立在制度化的基础上、运行在法治化的轨道上。
四、要彰显法治权威,解决好“服法”的问题
崇法守法的法治信仰、科学完备的法制体系和切实有效的法律实施,是法治的基本要素。
法治权威的形成,不仅仅是基于法律的存在,更重要的在于法律的效力。法治必须有权威,才能发挥作用、彰显力量、获得服从。一是要坚持法律至上。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具有普遍约束力。尊重法律,就是尊重人民的意志;维护法律,就是维护人民的权利。任何人只有服从法律的义务,没有践踏法律的特权;只有服从法律的责任,没有背离法律的自由。我们要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维护法定权利、服从法定裁决,以法律作为行使权力的依据、评判是非的标准、担当职责的要求,切实做到法律面前不变通、权力面前不滥用、义务面前不逃避。二是要维护法制统一。要注重法制体系建设,把各项工作纳入法律规定的范畴,使法治的各环节前后照应、相互协调,法治的各方面彼此兼顾、统筹运作,切实防止时轻时重、可轻可重,有效避免相互脱节、前后不一。要充分运用省会城市的立法权限,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遵照法定程序开展立法工作,确保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不与宪法法律相抵触,不与群众路线相背离,不与法治精神相冲突。三是要加强法律监督。我们既要注重实体法,又要注重程序法,切实加强对法律活动的全程监督。要从规范执法程序、改进执法方式、落实执法责任、严格执法监督入手,进一步拓宽监督领域、完善监督机制、整合监督资源、形成监督合力。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增强法律监督的开放性和他律性,让群众更加普遍地感受到法律的光辉、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法律的神圣、更加直接地体会到法律的权威。
弘扬法治精神、维护法律尊严是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各级党委要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作用,把法治建设作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党委工作的各个方面。要把握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要求,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充分发挥人大在法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要加强对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和全社会遵纪守法的组织领导,形成合力推进法治建设、共同创建法治长沙的良好局面。
第四篇:《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教案范文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教案
教学内容:课本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纪律,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2.、法律的特点、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3、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4、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
5、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
6、理解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意义;
7、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纪律和法律的有关知识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过程:
一、教师板书课题: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1分钟)
二、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自己看学习目标(2分钟)
三、先学:(时间:10-15分钟)
教师在学生自学期间不要打扰学生的学习确保学生能充分的自学,自学中先学简单容易的,对于有疑问的做出标记但对学习不认真的学
生可以提醒督促
学生认真看课本72页-82页的内容,根据下列学习引导自学(时间:10-15分钟)学习指导
1、纪律是为了维护()利益,保证我们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而要求一定()共同遵守的()。
2、纪律和自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离不开严明的()。另一方面,()是对()的保障。
3、()是维护我们正常生活秩序的重要保证。
4、法律有哪4个显著的特征()()()()5.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法律和纪律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两者都要求人们遵守,但违纪()违法,而违法()违纪,两者是有区别的。两者的()不同,()不同,()不同。6.法律的作用()7、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由()制定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体现()的根本利益,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工具
8、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思想上高度认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青少年要树立()的意识.积极学习(),把遵纪守法转化为自觉的实际行动
9、依法治国的基本概念
(1)治国的两种基本方式:()治与()治。(2)法治与人治的区别:)法治:();
人治:()。(3)什么是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管理(),管理()。
(4)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坚持()、()、()、(),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10、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依法治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治国方略,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之一。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党的领导。树立和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关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关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要包括:
()()11、中职生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1)认真学习(),不断增强();(2)积极宣传();(3)敢于同()作斗争。
四、后教(5分钟左右)
学生自学结束后提问问学生对于有疑问,不确定的知识点给予讲解,统一答案关注5、8、9小知识点。
五、当堂训练(20分钟左右)
先出示当堂训练题目,学生逐大题完成后教师出示正确答案,教师点名学生对于做错的题目分析达到能找出错因并积极改正的目的。
一、单项选择
1.关于纪律和自由的关系,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自由是在纪律约束下的自由
B.只要不违反纪律,每个人都会获得充分的自由
C.纪律是对自由的保障D.纪律和自由是对立的,不能统一
2、下列对纪律说法不正确的是()A、纪律有助于维护我们正常生活秩序B、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应该有纪律约束C、纪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D、纪律和自由是对立统一的3、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A、爱国爱企、明礼诚信B、遵纪守法、诚实信用C、爱岗敬业、诚实守信D、爱国守法、明礼诚信
4、职业道德的核心是()A、为人民服务
B、顾客是上帝
C、爱岗敬业D、公私兼顾
5、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A、依法治国
B、服务大局
C、公平正义D、党的领导
6、一行人在过路口时遇到红灯,看到近处没有车辆便径直通过。他这样做是()。A.节省时间之举B.聪明灵活之举
C.可供学习之举D.不遵守交通规则之举
7、“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不包括()。
A.在社会生活中,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B.法律规定每个人享有的权利是平等的C.法律规定每个人的义务是平等的D.违反了法律规定,法律对每个人的处罚是平等的8、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是()。
A.依法治国B.执法为民C.公平正义D.党的领导
9、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是()A.宪法为国家的根本大法
B.社会主义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权威和尊严
C.法律体系的完整D.道德与法律出于同等地位
10、关于依法治国,不正确的是()A.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B.只是国家机关的事情,与青少年无关
C.依照宪法和法律管理国家
D.核心是以宪治国
二、多项选择题
1.法律的作用有()
A.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纠纷或矛盾
B.约束人们的自由从而使社会有序C.规范人们行为
D.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作用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包括()A.公民在制定法律上一律平等
B.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
C.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D.公民在执行法律上一律享有平等的权利
3、坚持________________是实行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A.有法可依B.执行必严C.有法必依D.违法必究
4、法律与纪律的区别是()。A.制定主体不同B.适用范围不同C.内容不同D.实施主体不同
5、法律的规范作用表现为对人们行为的()。A.指引B.评价C.预测D.强制
6、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除了依法治国外,还包括()。
A.执法为民B.公平正义C.服务大局D.党的领导
7、与纪律相比,法律的特征是()
A、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B、由国家制定和认可
C、内容具有广泛性D、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8、关于依法治国理解正确的是()A、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B、依法治国是党依据法律治理国家C、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D、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以宪治国
三、判断是非题
1.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集体活动,而有集体活动就需要有纪律约束。()2.要实现真正的自由就要摆脱纪律的束缚()
3.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执法为民,其根本保证是公平正义。()
4、法律比纪律更加严谨,是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所以法律可以代替纪律。()
5、强调法治就会妨碍公民行使自由。()
6、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就意味着失去自由()
7、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树立靠国家的努力,公民个人无能为力()
8、依法治国离自己太远,是大人的事情,与中职学生无关()
9、不知者不为罪()
10、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是公平正义()
11、法治就是人治()
12、我国的国体和政体是一样的()
四、解答题
1、法律的作用是什么?
2、什么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3、简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
五、论述题
谈谈你对“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理解
课堂小结(2分钟)
师生共同朗读《普法歌》进行课堂小结:
人人要学法,法律用处大。社会各行业,处处需要它。做人要守法,约束你我他。办事懂规则,生活秩序化。用法护自己,理直胆气大。法前人平等,靠法走天下。胸中有良法,歪斜全不怕。正气大发扬,利民利国家。作业设计(1分钟)
1、学以致用
(1)列出与自己的专业、学习、生活发生密切关系的法律,认识自己的法律素质现状,对提高自己法律素质制订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
(2)收集身边的法律案例,理解司法公正的重要性。
2、作业布置
撰写“学法、守法、用法大家谈”演讲稿,参与演讲活动。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必须以了解学生的学情为前提,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预习空间,在个人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课堂学习的目标才会明确,课堂才会实现更多的有效注意。
2、教学环节的过渡需要一定的技巧。在本节内容中“崇尚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精神”知识点与上下环节的衔接不够好。
3、因为施教环境和施教对象的不同,所使用的教学不可能适用所有的学生。课堂讨论应尽可能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教师应该更好地引导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确保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4、在作业布置和学以致用环节,可以设置更多的问题或设计更多的活动让学生完成,巩固强化本节内容。
第五篇: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教学反思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增强规则意识
教学反思
——执教者
饶彬
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的政治课除了一味的说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教学中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联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轻松愉快地
形成对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和加深,从而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使“理论联系实际”的朴素真理不只是漂亮的装饰,而真正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本课的教学设计指导思想是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多采取案例教学,用学生生活中常见易懂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探究问题,采取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检查和调整自己,真正实现德育教学的意义。
在教学方法上以案例教学法,设疑教学法,行为导向法、讨论法和讲解法为主,选用典型案例,精心设置问题,步步深入,激发学习兴趣。
本课按照德育教学大纲的要求,注重学生认识、判断、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方法的培养,真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实现了德育本身所具有的独特功能,真正使他们懂得做什么人,走什么路,如何看待事物,怎样对待问题。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自学,运用所学基本原理分析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结合书中案例故事,让学生共同探讨,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和基本原理分析。师生双方通过平等探讨,畅所欲言,沟通思想,从而就某一问题达成正确认识,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认识。
不足之处:
1、教学环节的过渡需要一定的技巧。在本节内容中规则与秩序方面与下一章节的环节中衔接不够好。
2、学生在讨论问题上不热情,积极互动上有待加强,增强学生的积极主动学习、探讨问题的能力。
3、在案例教学中,还应增加生活中的案例解读,让学生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来解决书中的重难点。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教师要不断进步,就要不断反思、反省。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才能不
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推荐访问:弘扬法治精神推进依法治国教案 依法治国 法治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