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4篇

来源:博延文库网 时间:2022-09-13 17:50:05 阅读:

内容摘要:教育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4篇教育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观察与思考 2013年第1o期珂 ;5al歪 “县校合作”协同创新研究综述从产学研结合研究出发—&

教育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4篇教育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观察与思考 2013年第1o期珂 ;5al歪 “县校合作”协同创新研究综述从产学研结合研究出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4篇,供大家参考。

教育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4篇

篇一:教育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察与 思考

 2013年 第1 o期珂

 ; 5 al歪

 “县校合作”协同创新研究综述 从产学研结合研究出发 ——熊 惠平 摘县域的延伸——“县校合作” , 国外冠以这一名称的研究尚没有, 国内的研究虽有部分成果, 但实质性的研究还未 能开展; 特别是, 在“2011 计划” 的引领和协同创新的时代背景下, 将“县校合作”与协同创新对接而进行“ 县校合 作”协同创新研究, 目前还非常薄弱。梳理相关研究成果, 对于高职教育下一步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 值 和应用价值 。

 关键词:县校合作; 协同创新;高职教育 作者简介 :

 熊惠平, 男,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 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3)10—0015~ 04 要:

 产学研结合研究、 协同创新研究, 国内外成果丰硕, 实践成效显著, 但产学研结合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在 一、 研究的背景和视角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 信息化、 城镇化、 农 业现代化“ 四化” 同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 走 到如何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 城镇化良I 生 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的重要历史节点。这对兼具职业性和高等性的高 等职业教育( 下称“高职教育” ) 可持续发展提 出了 新命题 :高职教育如何 以扩展的广度和提升 的深 度 , 通过 “ 以生存空间换取发展空 间” 、 “ 以创新质 量换取发展空间” , 来积极主动担当这个新时代所 赋予的历史使命——“县校合作” 协同创新研究 ,将推动高职教育内涵建设以至可持续发展的生动 实践。在此 , “县校合作”是基本路径, “协同创新” 是时代要求 , 以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 以创新 为灵魂的内涵建设是根本要求,也是可持续发展 的基础 ; 而“ ‘ 县校合作 ’ 式协 同创新”是 基于这些 路径和要求的核心内容,也是践行其蕴含的科学 质量观和教育发展观。

 因此 , 梳理“ 县校合作”协 同创新研究相关 成 果 ,对于高职教育下一步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 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这里特别指出:

 第一, 本论 题的落脚点是高职教育及其可持续发展 ,但是我 们 的研究不 是局 限于高 职教育 或职业 教育 的 内 部 ,而是扩展开来—— 从高等教育发展 中的产学

 研一般性问题 的分析人手 , 再 回到对 于“落脚点 ” 问题的分析, 这使得我们对“落脚点”问题的研判 ,有了更宽阔的视野。第二, 本研究置于这个“重要 战略机遇期 ” 和“重要历史 节点” 以及 “职教强 国” 建设的特定语境和时代背景下 , 试图通过实现“县 校合作” 与协 同创新 的对接 , 引发对于校 ( 不限于 高职院校)地(不限于县域)合作以至产学研结合 的更宽厚 的思考 , 更生动的实践 。

 由于涉及“县校合作”和“协同创新”两大关键 词 , 以下的综述就沿着这两大关键词展开。

 二、 研究现状和趋势 :

 从产学研结合到“ 县校

 合作” “县校合作”是“校地合作”的具体表现, 本质 上是一种产学研结合的具体形式,或者说它是产 学研结合在县域的延伸。

 因而对于“县校合作”或 “校地合作” 或产学研结合的评述 ,要追溯其源 头——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 亦称辛辛那提模式,

 由辛辛那提大学赫尔曼 ·施奈德于 1906 年创建【 1 J,

 而更早可溯及欧美实用主义哲学影响所形成的实 用主义 的“教劳结合论” 和“做 中学”方法。由于 由

 产学研结合延伸出的“县校合作”或“校地合作” 已

 经涉及另一个重要的主体——政府,这里重点观 察政府的角色表现及其变化。

 政府较早深入介入具有产学研合作的案例,

 15

 舅

 iIa l歪

 2013年 第1 0期

 观察 与思考

 当数美国国会 1862 年颁布的《 莫雷尔法案》 (Mor—

 rill Land— Grant Act)。

 这部美国高等教育史上最早、

 最重要的法案之一 ,结出了农工学院或赠地学院 的“果实 ” , 为美 国职业技术尤其是农 工业职业技 术发展培养了不少人才,也被视为联邦政府对高 等教育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干预。美学者杰斯顿· 费尔德和科尔顿将 大学与工业间的关系分为三个 阶段 ,即从 开始建立联系到构建服务于地方经济 的产业 群再 到由此建构学科群与学科体系 ; G ·卡 斯帕尔的《 斯坦福大学的成功之道》 对此也有详细 阐述 。在这些发展阶段 中,政府的作用越来越重 要。随着产学研合作的深入, 研究者发现产学研合 作必须有政府 的实质性参与,于是产生了由政府 组建的园区合作模式 , 如美 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三 角研究园” , 就是关于政校企合作的实践反映。[

 “友好合作” (partnership), 这是国际高等职业 教育及其产学研结合( 虽然合作主体 已经不止产 、

 学、 研, 还有政府、 社会组织等, 但人们还是习惯于 统称为“产学研” )的发展趋势。

 各国高等职业教育 都经历 了从就业导向到产教结合再 到 目前的为 区 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演化路径 ,其背后则是 区 域经济的成长,从外延式扩张到更加注重内涵式 建设 ,再到进入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合作时代 后,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地位、功能和作用的更多 元、 更高要求。不过, 国外产学研结合研究虽然早 而且成熟 , 但冠以“ 县校合作” 的产学研结合研究 并没有。

 我国产学研结合研究 , 其早期研究大体包括:必要性研究 ,学者从 系统论 ( 周 国红 、陆立军 ,

 2005) 、利益分配机制 (嵇忆虹 、吴伟 、朱庆华 ,

 1999; 祖廷勋、 罗光宏、 陈天仁等, 2005) 、 合作主体 的竞争力(连燕华、 马晓光, 2001; 马俊如、 刘志坚 、

 卢金鹏 、 杨超, 2005)、 合作的过程(刘伦钊, 2005) 等角度, 进行了论证; 动力研究, 学者从利益驱动、

 合作优势、 科学技术综合发展和环境诱导(丁垫,2000), 合作组织内部的和谐关系和自身的发展追 求( 左健 民 , 2002) , 市场需求与竞争 、 政策激励 、 科 技发展与技术进步以及高校 自身的人才培养、 师 资知识的结构调整( 吕海萍、 龚建立, 2004; 刘伦 钊 , 2005) 等方 面 , 并运用制度经济学工具 ( 刘力 ,

 16 2005), 分析了动力影响因素 ; 现状研究 ; 问题研 究 , 学者从思想认识和观念( 贾 书堂 , 1995) 、 利益 分配机制 (胡恩华 、 郭秀丽 , 2002) 、 技术供需( 胡恩 华 、 郭秀丽 , 2002; 吕海萍、 龚建立 , 2004)、 投融资 机 制( 贾 书堂 , 1995; 游文 明 、 周胜 , 2004) 、 管理机 制 (贾 书堂 , 1995; 吕海萍 、 龚建立 , 2004)等方 面进 行 了研究 ; 对策研究( 杨东 占, 1995、 1998; 胡恩华 、

 郭 秀丽 , 2002; 吕海萍 、 龚建立 , 2004) ; 模式研究 ,

 学者基于交易费用经济学原理, 分为内部化、 外部 化和半内部化理论模式(苏敬勤, 1999) , 基于网络 组织概念 , 分为技术协作模式 、 契约型合作模式 和 体化模式(朱桂龙, 2003) , 基于知识共享角度 ,分为“官产学研”虚拟研发组织模式——有政府主 导型、 产业牵引型和学研拉动型三类型(王英俊,

 2004) ; 内在机制研究 , 学者运用交易费用经 济学 原理( 苏敬勤 , 1999)、 对策论和博弈论(罗利和鲁 若愚 , 2000) 以及线性规划法(秦旭 、 韩文秀 , 2003)、

 粘滞知识 转移模 型( 王毅 、 吴贵生 , 2001) , 进行 了 论证 。

 关于政府在产学研结合中的作用研究, 《 高等 教育发展的新阶段——论大学与工业的关系》 (徐 辉, 1990)最有代表性, 但早期的文献, 如《 政府对高 等教育宏观管理的职能——调控与服务》 (俞岳 青 , 1995)( 高校与政府关系的几点思考》 (周川 ,1995)、 《 政府职能的含义及重要地位》 ( 石希 ,

 2006)等 , 都是偏于宏观层面进行论述。

 国内外关于产学研研究的成果,为 “县校合 作”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借鉴。关 于 “县校合作” 本身的研究 ,较早的有徐浩鸣 (2002)的研究成果, 徐认为, 县校合作是基于国家 创新理论与协 同论基础上来研究各种不同的系统 从混沌无序状态向稳定有序结构转化的机理和规 律。随着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 与产业的结合更加 紧密 , 我国产学研结合研究也不断深入。其主要表 现为 :

 一是产学研结合 的内涵不断清晰 ; 二是产学 研结合的制度建设和法律、 政策保障初步形成; 三 是产学研结合的主体更加多元 , 特别是根据《 教育 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 求——瞄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 题 , 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合作, 政府在产学 一

 观察 与 思考

 201 3年 第1 o期珂 - 翔. 歪 艰 研结合中的作用得到研究的重视。这种研究的转 向, 与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有很大关系。随着国家 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战略的推进, 后期研究开始关 注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产学研结合问题 ;

 而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战略联系更为紧密的高 职教育的县域发展问题尤受关注,从而高职教育 “县校合作” 问题受到重视。其中以《 教育研究》 一 文《 我国高职院校“县校合作” 发展模式研究》 (史 秋衡, 2012)为典型代表 , 文章从政府与高职院校、

 企业合作过程中, 政府 、 学校、 企业各 自的层次、 定 位、 角色等方面, 较清晰地阐述了“县校合作”的意 义 、 内涵和建设模式。

 三 、 研 究 现 状 和 趋 势 :

 从 协 同创 新 一 般 到 “201

 1 计划”下的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研究, 是人们在对“创新” 和“协同” 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将协同思想引入创新过程 的一种结果 。“协 同创新”(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概 念 , 由美 国麻 省理工学院斯隆 中心 (MIT Sloan’s Center for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的研究员彼得·葛 洛 (Peter Gloor)最早给出定义[3 1 :

 由自我激励的人员 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 路、 信息及工作状况, 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国外 研究主要在宏观方面,研究趋势中隐含了创新过 程中企业内部各职能、 创新对象、 企业与环境协同 的思想。国内研究尚未对概念达成共识, 偏于企业 技术创新研究 ,以许 庆瑞 的浙大团队为代 表 ( 1997); 后续研究者认为, 协同创新是全员参与、

 全时空域框架的协 同匹配 ,并提出了创新模 型和 诊断工具 , 从而转入全要素协同创新研究 , 但其实 现路径 、 主要类型、 需求程度、 概念模型等还需研 究完善。

 当前 ,国际科技创新已从单一主体的线性模 式逐渐转向非线性的开放式模式[4 1 , 网络式创新、

 底层创新、 众包式创新等, 成就了重在协同的 4 种 新模式——供应链互补型整合模式、资源共享型 整合模式、优势互补型整合模式和蛛网辐射型整 合模式 , 从而形成两类协同机制 :利益驱动机制 (前两种模式是本机制发挥作用)和生态平衡机制 (后两种模式是本机制发挥作用)。重大创新过程 越来越依赖跨区域、 跨国界、 跨学科、 高度互动、 网

 络化的创新体系,单纯依靠利益驱动而形成的协 同创新机制 ,已逐渐被更能激发创新潜力的生态 平衡机制所影响和改造。目前, 我国也已初步形成 协 同创新的 4 种形式 :

 政府直接组织 、 建立工业技 术研究 院、 成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 通过技术扩散 形成协同创新体系。其中前三种是利益驱动机制 发挥作用, 后一种是生态平衡机制发挥作用。

 国内外协同创新实践 的发展 变化 ,正对研究 提出了严肃而重大的课题。创新生态已逐渐成为 创建实现产学研结合、 “校企政所社用”联动, 激发 创新成果 的创新环境的重要理论依据 ,而其 中有 关共生和协 同方式的研究 ,必会为营造科技创新 的有效环境体系, 形成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的借鉴。

 正是 在这种 协 同创 新实践 的推动下 ,当前基 于 “2011计划”协同创新研究正热。由于“2011计划” 不设高校资格门槛, 对高职教育而言 , 它是迄今为 止第一个将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放在同一个 “起 跑线”上的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国家战略【院校理应着力进行以协同创新为灵魂的内涵建 设。但又由于高职教育的社会影响力还有待提升,

 也由于高职院校本身的科研力量、 创新能力有限,

 其协同创新研究还非常薄弱。至于将“县校合作” 与协同创新对接起来 , 进行基于“县校合作”式协 同创新研究 , 目 前尚没有实质性的开展, 从而留下 了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和后续研究取得成果的空 间。

 四、 研究展望 可以预见的是, “县校合作”研究、 协同创新研 究以及两者的对接研究,将成为高职教育研究的

 后续热点。本文借此提出下一步研究的思路、 主要 内容和技术关键点, 以期引发更多的思考与实践。

 下一步主要研究开发内容是建立在明确研究 思路基础上的。要遵循这样的思路:

 基于高职教育 内涵建设从而可持续发展战略 , 在相关文献梳理 、

 数据收集与分析基础上, 制定行动方案, 通过典型 案例研究 , 建立相应 的指标体系 , 着力研究校( 这 里指高职院校, 后同)企、 校政(这里是地方政府,

 主要指县 、 镇政府 ) 、 校所( 这里是科研院校 ) 、 校校 ( 这里是本科学校 、 其他高职院校以及中职 、 中技 、

 职高“ 三类学校”和职教中心等办学组织)、 校社 5 J, 高职 17

 珂

 ; 5 a通艰 2o 13年 第1o期

 观 察与思考

 (这 里是市场 、 政府以外 的第 三方力量 ) 、 校用 ( 这 里是用户 )协 同创新体制机制 , 形成 “校企政所社 用”协同创新长效机制, 为高职教育通过“县校合 作 ”式协 同创新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 提供理论 支持和技术支撑。

 由此, 在“县校合作”格局下, 要着力研究这样 几个方面的问题。( 1)“校企政所社用”协同创新长 效机制研究 , 包括“校...

篇二:教育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ldquo;政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实践育人模式研究

  【项目来源】

 德州市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

  【文章摘要】

  在金融危机全球趋势的影响下, 世界各国都纷纷选择协同创新来复苏经济。“创新性应用型” 人才成为一种紧缺资源。

 关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的培养成为目前各高校关注的焦点。

 在分析了 信息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的六个方面后, 探索了“政、 产、 学、 研、 用” 各方协同创新、 实践育人的可行性。

 力图寻找一条联合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途径。

  【关键词】

  政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 实践育人

 0 引言

 近年, 教育部等七个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 文中明确指出, 要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 要加强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整合, 加大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指导力度, 努力开创社会各界共同支持的工作局面。

  目前, 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 是高校发展中的短板效应所在。

 众所周知, 实践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创新技能和创新品格的建立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如何加强实践教学改革, 改善实践教

  学效果, 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已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 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离不开政府、 企业和社会的支持, 只有采取有效的措施, 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才能真正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本文在分析了 信息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基础上, 从“政产学研用” 五个角度出发, 探讨五位一体协同创新、 实践育人新途径。

  1 信息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1. 1 实验课程相对滞后

 交叉融合已经成为现代学科发展的主要趋势。

 为了 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各高等学校内部都在进行着专业结构调整和课程体系建设。

 实验实践作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 其实践教学内容的整合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相比, 相对比较滞后, 这和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不成正比。

 因此, 教学内容的时代性、 科学性、 严谨性和适用性都有待进一步改进。

  1. 2 实验课程设置与行业脱节

 传统的信息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忽视具体的行业背景, 缺乏一套紧跟行业需求、 经典与现代结合、 科学的、 严谨的、 适用性和针对性强的实验课程体系。

 导致该专业的学生往往感觉学习的内容杂而乱, 什么都懂, 但什么也不精。

 毕业生无法将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工作后的业务知识相结合, 头脑中没有形成所从事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整体轮廓模型, 其竞争力和专业优势不明显。

  1. 3 缺乏有实践经验的指导老师

 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 高等学校的青年教师多数没有参与

  过实际中的工程开发和项目管理, 因此他们只能从理论层次上进行授课。而这种理论知识一旦脱离实际, 就无法让学生感受到其应用的重要性和技术的关键性。

 而老教师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相对滞后, 知识结构陈旧,无法让学生紧跟现代企业的步伐。

 因此, 新教师的实践技能训练和老教师的知识更新是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严峻问题。

  1. 4 利益驱动, 部分企业接收实习生的积极性较差

 目前, 市场经济环境使得许多企业只重视经济效益, 而忽略了自身的社会责任。

 有些企业担心短期的学生实习会干扰企业生产的正常运行, 拒绝接收在校实习生, 就算学生进入到企业进行实习, 由于受到安全、 保密、生产进度和企业的规章制度等诸多因素影响, 企业也不会给学生安排指导老师或实质性的工作, 只是把他们当成免费的勤杂工使用, 致使学生不能系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实践, 深入了 解企业的发展状况。

 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实习, 使得学生无法得到真正的实践训练, 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1. 5 实习分散, 监管监督环节薄弱

 由于学生众多, 不容易联系到足够数量的实习单位供学生实习, 很多学校存在允许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的问题, 这就直接导致了 实习单位地点更加分散, 学校无法及时掌握实习生在企业实习的具体情况, 加上有些学生不重视实习, 不主动与老师交流实习中遇到的问题, 甚至实习期间游山玩水, 实习结束时随便找个单位盖章了 事, 致使学生在实习期间完全处于失控状态, 实习效果难以保障。

  1. 6 实习实训经费紧张

  实习实训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 在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 增强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了 重要的作用,已经逐渐成为高等学校各专业教育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是具有一定实习规模并相对稳定的实践活动场所, 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平台, 其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质量。

 实习基地建设和实习教学的展开都离不开经费的投入。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交通费、 住宿费、 材料费等也大幅上涨, 学生学习成本不断提高。

 虽然部分学校的教学经费投入每年都有所增长, 但实际实习教学经费还是相对紧张, 致使学生的实习内容和时间均被压缩。

 这已经成为各高校的许多工科和管理科专业在学生的实习实训方面普遍存在的困扰。

  3 “政产学研用” 联合培养实践人才的可行性

 针对实践教学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 本文试从“政产学研用” 多个维度, 结合信息管理类专业, 在实践教学方面探讨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可行性。

 以政策为指导, 产业应用为主导, 学校为主体, 结合科研院所的协作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作用, 按照“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 优势互补、 共赢互利” 的原则, 协同共建实践教学平台, 以达到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目的。

  维度“政”:

 自 20 世纪 50 年代的“硅谷模式” 席卷世界以来, 其产学研合作模式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

 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 中明确规定了 产学研合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政府牵头, 学术界和产业界紧密合作, 这已经是我国创新体系中的重要模式。

 通过对多个企业的调查研究, 凡是有政府资助的

  项目, 其产学研合作的效果受市场失灵问题的影响较小, 合作均比较牢固。而对于高校来说, 通过与政企合作, 可以筹措科研经费, 获取市场最新动态, 发现现实中存在的科研问题, 改变以往的“空中楼阁式” 研究, 增加学生的实践和就业机会。

 因此政府资助的项目 比较受企业界和学术界欢迎。

 同时, 政府牵头的合作基地、 研究中心等平台也吸引了众多企业和高校参与。

 因此, 政府的支持可以很大程度上改观目前实践教学存在的困境。

 维度“产”:

 通过分析企校合作的动机, 我们会发现, 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可以获得更多的技术、 研发能力、 生产技能、 组织能力和市场知识等无形知识资本, 这些可以帮助企业降低运行成本、 风险和诸多其它的不确定因素。

 其次, 企业通过企校合作可以解决在人力资源、 技术资源、 教育资源等方面存在的短缺问题, 其中, 人力资源包括专家、 学者和训练有素的高校毕业生; 技术资源包括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 技术咨询与服务; 教育资源包括员工培训, 中层进修等。

 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 当地企业和地方高校深入合作, 必将会帮助实践教学摆脱目前的困境。

  维度“学”:

 实习实训的对象不只是学生, 还应包括高校教师。“一次充电, 终身放电” 的时代已经过去。

 教师应定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 了解企业真实的管理组织方式, 了 解企业真实的岗位需求, 学习企业先进的管理知识, 积极参与企业技术研发、 技术改造、 技术服务等实践工作。

 只有先培养出合格的教师, 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教师进入企业, 不但可以从生产实践中发现新的研究课题, 充实“生利之学识”, 增加“生利之经验”, 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一起研发新技术、 新工艺, 解决企业实际问题, 进而实现互利双赢的局面, 改善目前实践教学所面临的困难。

  维度“研”:

 传统观念认为, 大学的职能是教学和科研, 随着创新体系的发展, 社会又赋予了大学第三项职能即推动经济发展。

 企校合作是大学实现第三项社会职能的重要途径。

 与企业相比, 大学的研究人员拥有更多的科研资源和成果, 能够满足企业的技术需求。

 且通过与企业合作, 可以寻找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的科研问题, 并将该类问题带进学校, 带进课堂,使之成为培养学生的一种方式。

 而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学生更容易接受, 且培养的学生进入企业后也比较受欢迎。

  维度“用”:

 “用” 指的是实践应用, 是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政产学研用” 合作的最终目的所在。

 2009 年 5 月, 温家宝总理在主持部署加快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工作中指出“要加大改革力度, 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由此“用” 字被提高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

 从高校教育角度来说, “用” 指的是用人单位, 是检验学校培养学生质量的平台。

 学校应当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 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案。

  4 “政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育人的意义

 在目前金融危机全球化的背景下, 世界各国都选择科技创新来促进经济复苏和产业升级, 协同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胡锦涛在 2011 年 4 月庆祝清华建校 100 周年时说, 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 鼓励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 促进产学研紧密融合,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

 温家宝在 2009 年 5 月主持部署加快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工作中指出“要加大改革力度, 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高校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 20%, 实现产业化的不足 5%, 专利

  技术的交易率也只有 5%,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这不仅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外部知识产权的制约, 还严重阻碍了高校的发展。

 产学研各方在价值取向上不协调, 政府的组织协调工作又缺乏针对性和力度, 政产学研用合作在法律法规上的不健全, 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产学研的深入合作, 致使“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育人” 还只是一个响亮的口号。

 本文在深入研究了当前信息管理类专业在实践教学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 探讨“政产学研用”联合培养人才的可行性, 力图寻找一条协同创新、 实践育人的新途径, 为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提供可参考的建议和意见。

 在该方面的研究, 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都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成协设, 江珩, 郑学刚. 校地协同共建“政产学研用” 实践育人途径[J]. 中国大学教育,

 2012(2):

 69-70.

  [2] 戴玉蓉, 熊宏齐, 张远明,

 吴俊.

 贯彻通识教育理念构建新生引导性实验实践课程[J].

 中国大学教学,

 2012(2):

 71-73.

  [3] 刁丽琳, 朱桂龙, 许治. 国外产学研合作研究述评、 展望与启示[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1(2):

 48-57.

  [4] 岳云霞. 浅谈高校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22):

 134.

  [5] 黄明东. 我国“政产学研用合作促进法” 的法源初探[J]. 武汉大学学报,

 2011(11):

 150-155.

  [6] 刘群志. 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创新观念与优化机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11):

 13-15.

  [7] 涂亚庆, 毛育文, 杨辉跃. “政产学研用” 合作教育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J]. 中国电力教育,

 2011(26):

 56-58.

  [8] 朱方来. 产学研用立体推进政校行企协同创新[J] , 教育研究,

 2012(7):

 156-159.

  【作者简介】

  秦丽, 硕士, 系德州学院计算机系讲师。

篇三:教育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13 年第 2 期 (总第 148 期)2013 年第 2 期 (总第 148 期)金融教学与研究金融教学与研究收稿日期:2012-12-1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07214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09YJC630022)作者简介:甄红线 (1974-)

 ,女,沈阳人,管理学博士,东北财经大学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公司治理、财务管理; 贾俊艳 (1989-)

 ,女,山东临沂人,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一、引言21 世纪是一个科技创新空前活跃的时代,这种活跃不仅体现在相互独立的学科上,更体现在多学科的融合上;不仅体现在科技界内部,更体现在科技界、教育界、经济产业界的互动上。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研带来的知识和技术创新只能停留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实验室里,足够成熟、真正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并不多, 未能成为经济快速强劲发展的有力支撑。据相关统计, 近年来, 我国每年的科研成果数量规模庞大, 达到省部级以上的就有 3万多项, 但是成果转化率却只有 25%左右, 而真正能实现产业化的还不足 5%,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足 40%,完全没有达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目标。而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却高达 60%以上, 如日 本、美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已达到80%, 英、 法、 德等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了50%以上。针对上述情况,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

 “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这一重要论述第一次从国家战略高度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出新的要求, 对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协同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整合学校和社会的优势资源,转变高校科技生产方式,打破高校和社会传统封闭、孤立的创新模式,通过资源整合达到 1+1>2的效果。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引导科学研究符合产业发展与应用的创新需求, 从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协同创新机制,真正让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最终实现科技发展与产业发展的共同进步。

 作为一个迈向创新型国家的发展中大国,要深入理解协同创新的理念、科学内涵与运行机理, 积极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之间的深度合作与协同发展, 进一步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我国在世界科技舞台、经济舞台上的摘要: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将企业、政府、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主体聚集到一起,充分发挥各自 优势,齐心协力完成有利于各方的重大科技创新工作。它的实现路径有技术转让、委托研究、联合攻关、内部一体化、共建基地、共建实体等模式。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积极引 导,资金及时、充足的供应,高等院校以及企业管理体制的积极调整和完善。关键词:

 产学研;协同创新;实现路径中图分类号:G5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 (2013)

 02-0035-07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甄红线,贾俊艳(东北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经 济 论 坛35

 金融教学与研究金融教学与研究2013 年第 2 期 (总第 148 期)2013 年第 2 期 (总第 148 期)地位。二、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科学内涵与运行机理我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起步较晚, 无论从协同创新实现路径,还是从协同创新规模或稳定性来说,都还处于不成熟的探索阶段, 有关协同创新的理论研究也有待深入。1992 年国家经贸委、 教育部和中科院联合组织并实施了 “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 由此引发了大量有关产学研协同的动因、影响因素、组织模式与治理机制、组织间关系及演变、交易成本和制度安排以及合作效果评价的研究 (何郁冰,2012)

 。近年来,我国的理论工作者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性,一致认为国家自 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产业经济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依赖,并非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各个创新主体能力要素的简单叠加能够满足的,而是需要各类互补性要素之间的协同及整合。(一)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科学内涵协同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共同一致地实现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具体来说,协同是指元素与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能力,表现了元素在整体发展运行过程中协调与合作的性质。协同理论认为,在一个系统内,如果各子系统不能很好地协同,甚至互相拆台、互相牵制, 这样的系统必然呈现无序状态,因发挥不了整体性功能而最终瓦解。相反,如果系统中各子系统能很好地配合、协同,多种力量就能集聚成一个总力量,形成大大超越原各自功能总和的新功能 (薛传会,2012)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 1912 年出版的 《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将创新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其后创新理论得到不断发展。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结合, 通过突破参与创新主体间的壁垒, 充分释放各自 所拥有的 “人力、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为协同创新团队共同使用而实现的深度合作形式。具体来说,协同创新是将企业、政府、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主体聚集到一起,在发挥各自 优势的同时又能弥补各自的不足,齐心协力完成有利于各方的重大科技创新工作。协同创新需要把不同的参与主体汇聚到一起,通过不同创新要素的摩擦与碰撞实现知识增值,对我国产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产学研协同创新整合跨度比较大,协调、管理和沟通上难免存在一定困难, 所以要想使产学研协同创新持续发挥作用, 就需要有体制机制的保障,国家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引导和促进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 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发展。(二)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运行机理1.协同创新的科学性我国拥有高等院校、 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数量庞大的科研创新队伍和丰富的科研创新资源, 但是长期以来各自 成体系, 研究工作分散重复,效率不高。具体来说,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丰富的科研人力资源, 但资金缺乏且科研项目往往与产业发展相脱节; 行业企业有明确的科研需求和充沛的资金供应, 但缺乏质量高、 规模大的研究团队。这种分散、封闭、低效的科技创新模式已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障碍。目 前, 我国拥有专利成果 80 余万项, 但实际转化率不足 20%, 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一大部分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这意味着,绝大部分科技创新成果要么不符合社会需求, 无法投向市场,形成生产力,要么不被社会知晓, 没有发挥作用的渠道, 不能成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然而协同创新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高等院校的功能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然而要选择什么样的项目进行研究非常关键,不能盲目地、脱离实际地毫无目的地研究,科研要和市场需求相结合,而这个结合点的最佳选择就是行业企业。

 企业一方面可以为高校和研究机构提供市场需求信息, 帮助研究机构选定研究项目, 又可以为研究项目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企业可以把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中, 发挥科技成果的生产能力。

 由此可见,产学研协同不仅重视知识的生产,更强调科学研究与市场需求的结合, 更关注知识的灵活运用和价值转换。

 产学研协同创新战略可以使高等院校主动满足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 将高等院校教学科研人员的学术兴趣和科研关注点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直接联系起来, 以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为创新目标, 从创新的源头上解决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中存在的与产业经济发展与应用脱节的问题。2.协同创新的合理性及可行性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科学研究的初衷就是要通过科技创新来支持国家经济的发展, 如果科研成果不能应用,这样的研究意义也就不大。行业企业36

 2013 年第 2 期 (总第 148 期)2013 年第 2 期 (总第 148 期)金融教学与研究金融教学与研究需要源源不断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创新来增加其核心竞争力, 研究机构有知识扩散的供给,行业企业有知识吸收的需求,由此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市场应运而生。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具有基础研究能力强、 专业人才集中、 科研仪器设备充足、知识及技术信息完备、研究方法和经验丰富等优势,但缺乏资金和实践信息等资源;企业的优势是技术的快速商业化、相对充足的创新资金、生产试验设备和场所、市场信息及营销经验丰富,但缺乏基础性原理知识和科技人力资源。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不足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得以弥补, 企业的欠缺也可以由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来解决,这成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三方合作的驱动力。产学研协同创新不仅有市场需求,即存在的必要性,而且会给协同各方带来利益,实现其都想达到的目的,有利于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长期激励机制。具体来说,高等院校属于教育机构,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培养研究或技术人才, 在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 的研究和建设过程中,高等院校可以通过有经验、科研能力较强的研究人员带领相对来说经验较缺乏、科研能力较弱的研究人员参加项目的研究来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也能使他们更多地了解企业情况和市场需求,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在研究方面都能有所积累和成长。另外,可以让能力相对较强的研究生参与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多为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为其以后的研究和工作奠定基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项目常常受到资金不足的限制,使得某些很有前景的研究项目不得不因资金短缺而被搁置, 而通过产学研协同,很多研究项目 就可以进入到产业中应用,知识就可以转化为资金来补充科研经费,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为新项目 的研究和完成提供资金保障, 如此就实现了知识创造—知识收入—知识投入的良性循环。对企业来讲,需要大量的最新科研成果来改善其生产流程或技术装备, 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而自身的资源有限,很难满足自身对科技成果的需求,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企业不仅具有了获取最新科技创新成果的途径, 而且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取所需的技术成果和创新资源,从而实现由封闭式创新到开放式创新的转变。产学研协同创新优势如表 1 所示。牛津大学是通过成立一个具有科技成果转化功—ISIS 创新公司, 将学者们的学术研究活动与风险投资者的商业运作有机地结合起能的中介机构——来,使科学研究不再独立于产业运作与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将产学研结合起来。

 牛津大学是英国最具研究能力和转化成果最多的大学。

 牛津大学 2004~2005 年的科研基金来源与支出情况如表 2 所示。表 1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优势优势表现1.研究活动的规模经济性研究活动所需的资金、设备、人力等要素越集中,成本越能得到节约。2.研究活动的范围经济性大学研究机构可针对不同企业要求的多个方向进行基础成果的应用开发。3.集中财力进行高成本的项目开发企业和大学可以联合投资来完成某些花费巨大而又具有战略意义的项目。4.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研究相对分散的创新资源能够得到集中利用, 可避免重复性的研究开发。5.降低创新风险一方面,资源集中有利于增加创新成功的可能性、减少创新失败的风险; 另一方面, 当资源集中时, 双方或多方的承担能力要大于单方,且可降低合作各方的相对风险、减少损失。6.建立获取技术诀窍的通道参与合作创新的双方都可在合作中获取对方的技术诀窍, 合作网络构成了技术转移和扩散的通道。7.打开关联技术的窗口参与合作创新的各方通过共享技术、知识、信息,可获取本组织的关联技术、积累原有的技术储备, 此时合作创新成为各方进行技术储备增量投资的方式。8.增加合作创新双方的辅助性资产进行合作创新的双方不仅可以使专有性资产(如独特能力、技术诀窍等)

 的作用得以发挥,还可以充分利用其他辅助性资产 (如厂房、设备、信息等)

 的优势。9.发挥技术溢出效应利用技术溢出 效应可以实现外部知识内 部化, 也就是说, 在合作创新的过程中, 合作方可通过发挥组织的吸收能力将其他组织的技能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表 2牛津大学 2004~2005 年的科研基金来源与支出(单位:万英镑)资金来源金额总额资金投向金额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800026400医药学10700慈善机构6700数学与物理学4000研究基金委员会6400生命与环境科学2300政府资助1600社会科学900欧盟资助700人文科学300企业资助2000其他200海外公共机构等其他团体资助1000结余800037

 金融教学与研究金融教学与研究2013 年第 2 期 (总第 148 期)2013 年第 2 期 (总第 148 期)通过产学研的结合, 使得资金和人力资源比较集中,提高其利用率,不但可以达到协同的效果,还可以增强研发的力度,避免科研技术 “夹生”的现象,有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 (Tim.cook, 杨世忠,2006)

 。另外,经常被作为创新典范的美国硅谷,其之所以能成功,原因之一是它拥有像斯坦福、加州伯克利大学等这样的一流高校和一流技术,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有一流的技术与资本、技术与市场对接的机制。

 “硅谷模式”的成功要点可以概括为:

 产学研相结合,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速度,最大限度提升科研创新价值。硅谷的成功,关键在于形成了以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为核心的协同区域创新模式。芬兰由于很好地利用了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 在电子通信产业领域建立了包括诺基亚等200 多家信息通讯企业、29 所高等院校以及一批科技中介和金融服务机构在内的“信息通讯技术联盟”, 长期称雄全球最具创新精神国家的排行榜。协同创新是一个各种创新要素发生碰撞、激活和...

篇四:教育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3969/j.i

 ssn.1671—489X.2015.15.169 政校行企深度融合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王 昆 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实践与思考 摘 要 通过对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的理论认识、实践认识、 对策建议 的阐述 ,以天津职业学院校企合作作为案例,论述政 府、行业 、企业和院校 四方联动深度融合,产学研用协 同创新 形成增力,为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建立长效机制提供实践依据。

 关键词 政校行企;产学研用;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489X(2015)15-0169—02 1对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的理论认识 产 学研 合作 的内涵界定 从系统论 的角度 ,产 学研合 作是教育、产业、科研不同社会分工部门在功能与资源优 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 耦合。随着技术发展和创新形态演变,政府在创新平台搭 建中的作用、用户在创新进程中的特殊地位进一步凸显。

 产学研合作的教育属性与经济属性 早期的产学研合 作是 以教育 、科 研技 术人 员在合 作 中孵 化科研成 果 ,创造 经济效益的合作模式,呈现 出其经济功能;后来,随着产 学研合作中社会分工部门的产生,形成利益增力,吸引了 更多人才加入,提高了参与人员的专业、科研和动手操作 能力。这种效应逐渐被高校应用到人才培养中,形成以培 养具有一定生产和管理经验 的技术型人才为主要 目标,以 教学育人为核心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呈现出产学研合作的 教育功能。

 从博弈论角度解决产学研合作的主体冲突 从系统论 角度看产学研合作主体存在必然联系,然而从社会分工角 度看产学研合作又是三种不同的社会活动,实现不同的目 标和利 益:产业 追求 利益最 大化 ;教 育追求 最大 限度提 高 教育教学质量;科研追求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成效。可 以看出,主体之间任务和目标不同,在合作中必然存在冲突,

 形成博弈。如合作中常常存在教学任务与生产任务、教学 过程与生产流程、课程组织与工艺组织、人才知识与岗位 技能等方面的矛盾,在处理这些博弈现象中,合理规避纳 什 均衡 状态 ,按 照互 惠互利 策略 ,达 到合作 性均 衡状 态, 冰 是透过产学研主体博弈所获得的最大理论收获,也是解决 现实冲突问题的理论基础。

 2对职 业教 育产 学研 合作的实践认识 这里以天津职业大学产学研合作实践为例。

 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做好顶层设计 1)在制度层面:学校制定了 《关于推进校企合作工作 的若干意 见》, 明确 了校 企合 作校、 院两级管 理网 络、任 务分工、工作职责、工作 目标和奖励资金,先后在人才培养、 教 学改革 、素质 教育 、实训基 地、科 研、人事 分配 、后 勤 管理 等七方面进行修 订或增补 总计 为 46项工学 结合 人才培 养模式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2)在机构 建设层面 :与 滨海新 区、保税 区、北 辰区、 静海县等行政区建立区校企理事会,制定 《区校企理事会 章程》,明确工作任务、El标和责任分工,设立办公机构 和办事人员,负责理事会建设工作。

 3)在运 行载体层 面:通过建设科技 园、成果转化 中心、 创新创业基地 、专业群对接行业分组工作站 、技术服务 中心 、 素质教育拓展基地、就业信息平台等方式,打通产学研合 作通道 。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是产学研合作根本任务 1)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与专业建设:学校依据天津经济 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瞄准行业企业对技术技 能人才需求,修订、论证 53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瞄准职 业 岗位 要求 ,开 展 “教学 做 一体 ”课程 建设 ,完成 近 500 门课 程的单 元设计和 整体 设计 与验收 ;瞄 准职业技 能提 升 要求,开发职业技能培训包建设。

 2)实训基地建 设:学校开发 建设具有不 同工学 结合人 才培养模式特色的实训基地,以 “课证融合,准技师”为 特色的眼视光技术专业群实训基地,以 “基于教学工厂理 念”为特色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实训基地,以“旺入淡出,

 工学 交替 ”为特色 的酒店 管理 专业群 实训基 地, 以 “训赛 结合、生产性”为特色的机械加工中心,以“服务企业培训” 为特色的汽车培训中心等,这些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培养学 基金项 目:本文为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 “十二五 ”规划课题 “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激励机制研究” (GZYLX2011136) 的阶段成果。

 作者:王昆,天津市职业大学合作教育办公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校企合作 (300410)。

 2015年8月上 第l5期 (总第369期)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1‘ n

 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强化动手 能力提供 了保 障和支撑 。

 3)“双教”能力、“双师”型师资建设:学校采取请进来、 送 出去的方式开展师资建设,通过到国外培训和邀请国际 知名专家到校开 展教育教学法培训等 方式 ,完成 1000余人 次教师学习任务;定期与市技能鉴定中心开展教师技能培 训、鉴 定等工作 ,提升教 师 的 “双教 ”能力 ,连续 四年 完 成 2000余人次教师技能鉴定任务;定期开展教师到企业进 行实习锻炼的活动,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强化 “双师型” 师 资建 设。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 1)依托 政府 搭建平台 ,拓 宽服务 区域经济建设领域 :

 分 别依托 政府各职 能部 门搭建合 作平 台,发挥统 筹协调作 用,集聚行业企业资源与学校进行优势互补、校企合作,

 建立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素 质 教育基地 等合 作模式 ,在 人才 培养、 员工培训 、技 术服 务等方面开展合作项 目。

 2)为政府职能部门献计献策,户籍政策建议得到采纳:

 为政府职能部门起草了 《搭建新区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平台》 《政校企合作项目实施方案》《科技服务中心实施办法》《专 业群对接行业分组工作站实施办法》 《借助北辰区位和产 业优势 ,搭建政校企合作平 台,助推天津北部经济中心建设》 《关于解决天津市缺工企业初、中级技术技能工人供给问 题 的建议》等相应操作层面的实施内容,均被采纳,尤其 是外省 籍高 职毕业生 落户天 津和积 分换户建 议得 到市政府 采 纳 ,出 台实施办法 ; 向市 人大递 交 《关于 制定 天津 市职 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议案得到立项。

 3)开展员工技能培训、鉴定和技能比赛:开展技能鉴 定、员工技能比赛,以及员工素质和技能提升培训、学历 教育,年培训 1.5万人次,如东风 日产、长安福特、艺宏 印刷、应 大集 团等员 工培训 ,承 办 保税 区酒 店管理 和航 空 机 电技能 比赛 。

 4)为企业定制开 发建设技术创 新项 目,收效显著 :近 三年时间完成科技成果鉴定 4l项、科技成果转化 78项, 申报专利 674项,专利授权 79项,软件著作权九项,专利 2015年8月上 第15期 (总第369期)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1 一 n 获奖三项。例如:

 “全玻璃化工仿真装置”获得项 目转化 资金达到800余万元;为天津元达工贸有限公司研制的 “焊 条 半 自动 包装生 产线 ”项 目通过 了中国包装 总公司科 学技 术成果 鉴定 ,技 术和性能 指标达到 国 内先进 水平 ,在焊 条 包 装领域 填补 了国 内空 白;适应天津 公交 智能化要求 开发 的 “天津 公交集 团交通导视 信息屏 ”改造 升级项 目已投入 使用 。

 3对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的思考 加强政府统筹,将职业教育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整 体 战略 政府统 筹区域经济社会 布局规划 与职业教育协调 发 展 ,以技术技 能人 才支撑 行业转 型升级 ,推动产 业结构 调整;以社会培训、技术服务带动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和 提 升创新 创业 能力; 以素质提 升和 文化交流 提升人 力资源 优势 水平 。

 加强 法律法规建 设,构建 产学研 合作 健康发展 的制度 环境 目前,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的法律制度体系在宁波 等城市已经建立和实施,但天津等很多地方还没有形成这 样 的体 系。依靠 政策法 规 引导、调整 、规 范、约 束职业 教 育相关 合作利益 方的 责任 和权 利是产 学研合作 深入发展 的 重要 依据 和发展趋 势。

 加强顶 层设计,构建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的激励机制 通 过顶 层设计 ,改革和创 新教 育体制机 制 ,发挥 职业教 育 利益相关方的主体作用,让行业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战略 规划和制度设计、人才需求预测、行业人才标准制定、专 业建 设、课程开 发、基地 建设 、师资培 训等项 目建设 和开 发过程 ,让行业 企业在职 业教 育办学过 程 中实现利益诉 求 和目标最大化,发挥实质性作用。

 设立产学研合作基金,营造产学研合作良性发展局面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 出要多渠道筹 集职业教育发展基金。政府职能部门可以通过财政投入、 社会捐赠、企业培训基金归集等方式多渠道筹集校企合作 基金 ,可 以补贴校企合作各方成本 ,弥补校企合作经费不足 ,

 提升 企业参 与职业教 育的社 会责任 意识 ,推动职业 教 育校 企合作社会环境 的形成与发展 。■

推荐访问:教育部 产学研 协同 创新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